血细胞分析就是通常所说的血常规,包括有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
从医院检查出来的血常规报告单,数据通常分为五列,分别是检验项目、结果、报警(或异常或没有这一列而将异常情况用上下箭头标示在结果数值后)、单位、参考范围,参考范围就是这一指标的正常的范围。
某些检验项目后的报警栏显示向上的箭头“↑”或字母“H”,表示结果比正常值偏高,有些显示向下的箭头“↓”或字母“L”,表示结果比正常值偏低,空白的地方就是正常的。
这一批检验项目里主要看3种,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目,其他都是这3项的细分项。
1、白细胞(WBC)计数
概念: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俗称白血球,是人体血液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血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其次受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所以在关注白细胞数量的同时也需注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量。
正常范围:成人正常的白细胞指标一般为4.0~10.0×10^9个/L,儿童白细胞指标在不同时期则有不同的数值,新生儿一般是15~20×10^9个/L,6个月到2岁则是11~12×10^9个/L,4至14岁为8×10^9个/L。(每个地方和每个医院参考范围或略有差异)
增多:
(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白细胞最高,儿童略高于成年人;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寒冷及情绪激动时白细胞数都可增高。对于同一个人,白细胞总是下午比上午高一些,因此对白细胞处于临界值者,应注意定时检查,尤其是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观察中的病人。
(2)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丹毒、败血症、阑尾炎、脓肿、脑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3)急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急性铅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
(4)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心肌梗塞等。
(5)急性失血、出血和溶血:如外伤大出血,肝、脾等破裂,脑出血、血型不合输血等。
(6)白血病及某些肿瘤。
(7)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8)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急性发作等。
(9)少数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10)应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的几天内,白细胞常超过正常范围。
减少:
(1)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感染、病毒(如流感、麻疹病毒)感染、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感染等。
(2)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3)过敏性休克、重症恶病质。
(4)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斑替氏综合征、门脉性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5)化学药品及放射损害:如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严重砷、镁、汞、苯中毒等。
(6)其他:如营养不良、极度肾衰竭等。
2、红细胞(RBC)计数
概念:红细胞(Read Blood Cell,RBC),俗称红血球,常规化验英文缩写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成熟的红细胞是无核的,这意味着它们失去了DNA。红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它们通过葡萄糖合成能量。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范围:男女及新生儿的正常值有所差异,成年男性正常范围为4.0~5.5×10^12个/L,成年女性正常范围为3.5~4.5×10^12个/L,新生儿正常范围为6.0~7.0×10^12个/L。女性比男性少的理由至今仍不详,或许由于女性生理期出血的关系。(每个地方和每个医院参考范围或略有差异)
红细胞不断进行新生和破坏,其寿命约为100~120天。红细胞的增多或减少可用于评估和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贫血等。另因时间、季节、运动所引起的变动,红细胞数在早上会较多,夜晚则会减少;冬天较多,夏天较少;运动与抽烟会有呈高值的倾向;女性怀孕时红细胞数也会降低。
增多:
多血症:红细胞增多的病症,红细胞数超过5.5×10^12个/L可确诊,又叫做红细胞增多症。多血症分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症状性红细胞增多症两类。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由红细胞本身所引起的,又叫慢红血病,多见于中年以后的人。症状性红细胞增多症是在患了某种疾病后出现的多血症症状,一般是在连续呕吐与腹泻使血液浓缩,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肺结核等慢性呼吸器官疾病以及一氧化碳、乙酰苯胺等中毒时发生。
减少:
贫血:男性红细胞减少到3.5×10^12个/L以下,女性减少到3.0×10^12个/L以下时就称为贫血。分为三类,一类是因出血或饮食中铁质不足所引起的低色素性小红细胞性贫血(铁质缺乏性贫血);一类是出现肝脏、脾脏肿胀或黄疸的大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另一类则是在骨髓不能制造红细胞,或红细胞遭到破坏而引起溶血的正红细胞性贫血(再生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常见为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可能原因:胃部全摘除手术引起的铁质吸收障碍,胃癌、胃溃疡、泌尿道伤害所引起的持续性出血,过度节食所引起的营养不足等;女性子宫肌瘤导致月经量增加,严重时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其他如白血病、骨髓瘤、风湿性关节炎等。
3、血小板(blood platelet)计数
概念: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形状不规则,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得多,无细胞核,一般呈圆形。血小板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
正常范围:正常成人血液中血小板数目为100~300×10^9个/L,占血液体积的0.3%,女性在月经期可减少50-75%,幼儿含量稍低。(每个地方和每个医院参考范围或略有差异)
增多:
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血小板的数量多,功能不正常,这是由于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所致。由于血小板增多症常有反复出血,故也称其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分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两类。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克隆性的骨髓增殖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主要表现在骨髓的巨核细胞过度增生,出现血小板持续的增多,功能异常,从而出现出血性以及血栓性疾病;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指继发于其他疾病的一种常见的引起血小板增多的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因:(1)炎症性疾病,如急性感染、风湿热、类风湿病、结核、肾病、慢性骨髓炎、溃疡性结肠炎及慢性肝炎等。(2)恶性肿瘤,如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病、神经母细胞瘤及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3)切脾后及功能性无脾。(4)药物诱发,如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春花碱、长春新碱。(5)血小板重新分布。(6)血液病反跳性血小板增多,如出血、慢性溶血性贫血、维生素E及铁缺乏、特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7)其他:Caffey病、肺栓塞、先天愚型、5q-综合征、血栓性静脉炎、肾上腺功能亢进及手术后。
减少: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所引起的病症。
血小板减少症原因: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
检测结果异常时需要遵从医嘱,如“复查”、“定期检查”、“进一步检查”等。”复查”通常是某一项检查指标此次出现异常,可能与检查前饮食等因素有关,应在一周内进行第二次检查。”定期复查”是指体检的结果已有结论,需要3个月、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观察其变化。”进一步检查”是指在体检中发现问题又不能确诊,这样就会建议你进一步检查,需到医院专科,主要是明确诊断。特殊异常结果在最短时间内通知,需要尽快就诊治疗,此时,千万不要耽误时间,应立即到医院就医。
参考资料:
[1]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429/19/50572455_909278154.shtml
[2]https://baike.so.com/doc/1600464-32332409.html
[3]https://baike.so.com/doc/1080684-1143604.html
[4]http://www.a-hospital.com/w/%E8%A1%80%E5%B0%8F%E6%9D%BF
[5]https://www.youlai.cn/baike/disease/Qg4Cvt3zG2.html
[6]https://baike.so.com/doc/10012765-10360638.html